分类
晋朝时发现金色鲫鱼,唐宋时金鲫逐渐成为观赏鱼,但一直到明末才是我国金鱼品种发展的全盛时期。
公元1568年出现一种颜色深红的金鱼,称“火鱼”。1596年,“火鱼”改名为“朱砂鱼”。明末金鱼还取名为“纹鱼”,因其身上有花纹而得名。
到1626年,又出现“鸭蛋鱼”、“龙睛”等名称的金鱼。
清朝嘉庆年间进士姚元之(1776一1852),在他的《竹叶亭杂记》(1848年)中,对金鱼的形态特征、分类、饲养方法、品种等做了详细的描述。在该书中,根据金鱼的形态特征,把金鱼分为“龙睛”、“蛋”、“文”三种。每一种中又有所谓“串种”(杂交种),如蛋龙睛为蛋和龙睛串种;背一刺或有一泡如气者,为蛋和文串种;脊刺短且缺而不连者为文和龙睛串种。三类均另有无鳞、花斑细碎尾或软硬的所谓洋种。以后,通过各地的培育又出现了不少新品种。
1848~1925年的77年间,许多名贵品种,如黑龙睛、狮头、鹅头、望天眼、水泡眼、绒球、翻鳃、蓝珍珠鳞、紫珍珠鳞等都相继问世。
1925年后,陈桢教授利用蓝色金鱼和紫色金鱼进行杂交,创造了紫蓝花色的金鱼新品种。
许和编著的《金鱼丛谈》记载:1935年上海已有金鱼70多种,其中有“龙睛球”、“珍珠龙睛”、“龙睛灯泡眼”、“朱砂眼银蛋”、“蓝蛋球”、“蛋种翻鳃”、“望天龙球”等新品种。
到新中国成立初期,上海、杭州一带流行的金鱼品种约有40种,新品种有“黄高头”、“玉印头”、“虎头龙睛”等。
新中国成立后,各地园林部门大力培育,使一些失传的名贵品种重又出现,而且还培育出不少新品种,著名的有“朱顶紫罗袍”、“扇尾珍珠”、“紫珍珠”、“高头球”、“风尾鹅头”、“蓝鹅头”、“蓝朝天龙”等。